1952年,年仅15岁的汉娜告别了她生活了15年的重庆,和亲人们一起踏上了漫长的离别之路。她与小表妹巧妹、“武林高手”黄丽敏、表哥周基鉴等至亲的告别,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这一别,汉娜再也没有回到过中国,但她对重庆的热爱和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却始终未曾减少。78岁那年,汉娜决定将她内心的情感与记忆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最终写成了《汉娜的重庆》一书,这本书包含了她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和对旧时光的眷恋。2020年,这本书跨越了7724公里股管家,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并由同样来自重庆的海娆翻译。2022年,经过许多读者的帮助,汉娜终于与住在四川广安的巧妹实现了多年的心愿,通过线上相见,完成了这段跨越70年的寻亲之旅。今天,我们将带你走进这位86岁中德混血老妇人的传奇人生和她那段跨国的寻亲旅程。
汉娜的诞生
展开剩余87%1937年,汉娜出生在重庆江北寨子坪附近的彭家院子里,父母给她取名傅安娜。她的父亲傅德利是德国人,年轻时热衷于探险,远从德国来到中国。他在西藏的探险之旅中深深被那里的美丽景色和纯朴风土人情所吸引,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傅德利的探险队员看到他如此热爱中国,便为他介绍了一位成都姑娘——彭廷文。
彭廷文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她经历过封建的裹小脚,也目睹了中国社会向西方学习的变革,并受过西式教育。两人的背景和经历注定了他们在未来的相遇会为生活带来巨大变化。通过介绍,傅德利与彭廷文相识并渐渐产生了感情。彭廷文不仅是傅德利的汉语老师,还成为了他探险故事的听众。两人性格契合,彼此认定为终生伴侣,最终在1935年6月7日于成都登记结婚。
1937年,傅德利收到任命书,因他曾参加过一战并会说流利的汉语,被任命为德国驻华使馆的领事。夫妇俩随即搬到重庆,并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汉娜。出生时,汉娜家境优渥,家里有六个佣人照顾她的日常起居,而她那混血的容貌也让她从小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她五官立体,高挑的身姿使得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十分喜爱这个美丽的小女孩。
汉娜的童年
汉娜的童年在重庆度过,虽然这个时期的重庆处于巨大的历史风暴中。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让许多家庭都饱受苦难。尽管父亲由于外交官的身份,工作繁忙且一周才能回家一次,但他依然心系中国,对重庆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当看到人们在日军轰炸下四处逃散,流离失所,傅德利便会将德国国旗铺在楼顶,尽力帮助那些寻找庇护的市民。他还曾对汉娜说:“如果你以后听到有人贬低重庆这座城市,告诉他们,这里经历了无数苦难,重庆人民为保卫家园,英勇顽强,值得所有人敬佩。”
汉娜一直铭记父亲的话,而她对重庆的感情也远不止父亲所表达的。无论何时,她都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尊敬。汉娜的童年虽然充满了战争的阴影,但也有着难得的欢乐时光。她有很多朋友,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股管家,这些朋友给了她很多支持和帮助。
在江北大庙小学(如今的观音桥小学前身)上学时,汉娜遇到了一位“武林高手”——黄丽敏。这位总是挺身而出的朋友,帮助她度过了不少困难。汉娜是中德混血,在班上常因外貌而遭到欺负,尤其是一些男同学常常对她挑衅。有一次,汉娜在回家途中被几个男生围住,正当她感到无助时,黄丽敏从书包里拿出一根小棍子,勇敢地赶走了那些男生。黄丽敏的勇敢让汉娜心生感激,并和她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每天放学后,她们会一起回家,黄丽敏还教汉娜一些自保的技巧。
另一个与汉娜一起度过童年时光的是小表妹巧妹。巧妹是汉娜的亲密伙伴,一直住在汉娜家里,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汉娜回忆道,曾有一度父母差点收养巧妹,但因某些原因未能成行。几十年后,汉娜和巧妹终于通过网络联系上,两人惊讶于这样的重逢。
汉娜的中学时光在南开中学度过,在这里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闺蜜——闵晓玲。两人共同参加舞蹈队,常常一起排练,为表演而努力。假期时,她们会互相邀请去对方家里做客,友谊日渐深厚,尽管国家不同,但彼此的情谊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辍学回家
然而,幸福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1949年,年仅12岁的汉娜因家庭原因不得不从南开中学辍学回家。随后,母亲因家庭背景被带到农场进行劳改,家中只剩下了汉娜和弟弟。汉娜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同时处理家中的琐事。
父亲当时已不再做外交官,生活变得拮据。汉娜目睹了父亲沮丧的情绪,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曾经那个受宠的“娇小姐”,而是要独立担当起家里的重任。汉娜不仅要照顾弟弟,还要自己做饭、打理家务,每天买菜只能选择市场上最便宜的食材。弟弟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化常常哭闹,汉娜只能一遍遍安慰他,用自己的努力尽力让家里保持温暖与秩序。
面对困境,父亲决定回德国发展,毕竟在重庆已无法维持生计。他与同在重庆的德国朋友商议后,决定举家迁往德国。
初到德国的生活
1952年,15岁的汉娜跟随父亲从重庆迁往德国。当她告别亲朋好友时,心中满是不舍与疑惑,因为她知道,这一别可能永远无法再见到他们。即便表哥周基鉴担心她无法适应德国的生活,提出愿意为她继续提供学费,但汉娜最终还是跟随父母踏上了远行的列车,前往德国。
初到德国,汉娜发现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因为离开中国而得到改善。战后德国依旧满目疮痍,许多地方都充斥着无家可归的难民。汉娜一家暂时住进了位于汉堡的难民营,在几乎没有任何隐私的大房间里,她体会到了战争带来的沉重与痛苦。
在德国,汉娜成为了家庭的支柱,不仅要照顾弟弟,还要帮助母亲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父亲则到处打零工维持生计。身处困境的汉娜在早早失去“娇贵”身份后,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成年人。
幸运的是,汉娜得到了重返校园的机会。某次圣诞节,汉娜一家受邀去姑姑家做客。姑姑是慕尼黑的一名医生,看到汉娜后十分喜欢她,便提出让她留在自己身边,并资助她继续学业。经过深思熟虑,汉娜决定留在姑姑家并继续学业。
然而,汉娜在重新上学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德语不流利,她常常听不懂课,和同学们的沟通也充满障碍。面对这些挑战,汉娜一度感到沮丧,但姑姑不断鼓励她,不要轻易放弃,汉娜
发布于:天津市第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